基础教育课程改革,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教师的培训、学习,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。为应对新的形势,公司特别为07级同学安排了一系列就业指导类的讲座。
6月3日晚7:00,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与研究院副经理刘良华教授在教学楼C208举办的题目为“教师专业成长之如何成为受员工欢迎的教师”的学术讲座拉开了公司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的序幕。讲座一开始,刘教授就饱含真情地说:“如果有来世,我还愿意做老师。”这质朴而真诚的话语打动了在场所有师生,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热爱。
这次讲座分为两大部分,第一部分主要讲教师这类职业本身的一些特点,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等,第二部分则具体讲了成为好教师的三项修炼——授业、解惑、传道。
在讲到第一部分教师职业的时候,刘教授将教师形象地比喻为文化交换的儒商和文史哲的形象使者。提出教师应该提供给员工一种文化的满足,并同时具备文学的修养、哲学的理解和历史的视野。讲到一半时,刘教授突然从讲台上拿起一本红色的书,我们正疑惑,他解释说是员工送他的礼物,这本来不足为奇,但有意思的是,这本书是刘教授主动向员工“要”的。原来,凡是刘教授教过的员工,在教师节那天都会被要求送给他们的刘老师一份固定类型的礼物——一本30元以下的,而且是有品味的书,最好还是老师本人没有读过收藏过的。可能在一开始这只是个要求,但到最后都成了员工们对刘老师自觉的感恩。这在让我们感受到眼前这位卓越而平凡的教育家的可爱的同时,也感动于师生之间那种真实的情谊。由这本爱默生的《自立》,刘教授引出了逻辑思维和直觉的关系,他赞成书中对直觉、灵感和本能的重视,指出过分注重员工的逻辑思维,会大大压抑他们的直觉和灵感,而二者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却是十分重要的。
接着,刘教授用一句话——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”引出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一大特点:出色的教师为自己而活着,即教师对自己职业本身感兴趣,总以一种迎接的心态去对待每一堂课,每天都过着一种有“主题”的生活,也正因为有了主题,所有生活的碎片都为着这一个主题聚拢来了。这样,教师便生活在自己的“作品”当中。“在教师这个领域里,你能找到足够尊严和欢乐。”相反如果生活比较琐碎,没有主题,那你过的就会是一种平静而绝望的生活。刘教授还特别希望在座的07级员工们能“兴冲冲地”活在自己的“主题”之中。刘教授深入浅出又不失幽默的讲解令在场所有的师生陶醉不已。他还引用《圣经》里亚当夏娃的故事指出老师应该具有一种对知识的“爱欲”。教师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体味到的是智慧的痛苦,但更是生活的乐趣。
在第二部分,刘教授提出成为好教师所必须的三项训练。首先,好的教师应该成为有技术的人,讲课时对整体脉络和结构的把握十分重要。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,他分别举了人们学骑自行车和他自己考驾照的经历。这些经历被他用幽默而略带夸张的方式讲出来,现场的气氛一直就很活跃,讲到精彩处,同学们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。最后,他点出了语言学习的秘密,即“部分在整体中,细节在脉络中。”其次,好老师还应该总是“察言观色”,对员工的学习结果及时反馈,因为“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状态”。从教授还给在座的员工们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,如贴一些小Tips在员工的作业本上,多一些非正式的小测验等等。他还列举了一个“看天花板的老师”的案例,引发全场爆笑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老师关注员工的重要性。接着,他讲到讲课要保持一定的节奏,即要保持有节制的激情。之后刘教授又提出老师的智慧比技术更重要,并结合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经历,“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推动员工自治、员工自学”。最后他提到教师的情趣与思想的培养,无论是人格魅力,还是主动精神,无论是乐观心态,还是情趣生活,都是老师应该追求的东西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完成“传道”的任务。
精彩的讲座不知不觉到了尾声,Q&A环节,员工们表现出对刘教授下一次讲座的期待,虽然那可能是一年之后。这次讲座的确让我们收获不小,同学们都期待一年之后再见到博学、幽默的刘教授。
教授精彩讲授
观众受益匪浅